陕西兴盛源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甲录(左三)向员工普及秸秆综合利用知识
王甲录(左一)介绍生物有机肥和测土配方肥的品种 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记者 殷存峰
仲夏七月,陕西省兴平市丰仪镇的农田里,一台秸秆打捆机正大口“吞”下麦秸,转眼间吐出整齐的方形草捆。列队整齐的草垛旁,陕西兴盛源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甲录俯身抓起一把秸秆碎料,对身旁的员工笑道:“这可是蘑菇的‘金饲料’,牛羊的‘营养餐’。”
破解焚烧困局:秸秆处理难题催生技术革新
由陕西宝石莱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投资控股的陕西兴盛源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简称“兴盛源公司”),是陕西省农业农村厅授权的测土配方施肥定点企业、西部有机产业协会副理事长单位。公司主营业务为测量土壤肥力、实施化肥农药双减工程,宣传平衡施肥理念,大力推广生物有机肥,打造有机农业体系。
“十年前,每到收获季,焚烧秸秆产生的浓烟常常弥漫田间地头,空气里满是呛人的味道。”王甲录站在公司的秸秆仓储基地前回忆道。那时秸秆处理是农民的“心头大患”:随意堆放占用空间,焚烧污染环境,粉碎还田又暗藏危机——未腐熟的秸秆在土壤中分解时,不仅消耗氮素、降低肥效,更会释放烷烃、醇类等挥发性有机物;这些物质在秋冬季静稳气象条件下,与其他污染物结合易形成雾霾。
更棘手的是病虫害隐患。秸秆中潜藏的幼虫和带菌体被翻入土壤后,成为下茬作物的“隐形杀手”。“以前地里埋了秸秆,玉米出苗后浇水不畅,病虫害一年比一年多。”丰仪镇周闫村一位农户向记者感慨,道出了其中的痛点。
“分级利用”破题:兴盛源探路秸秆高值化利用
面对困局,兴盛源公司给出的答案是“分级利用、变废为宝”。
“我们公司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北京中农新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建立了长期战略合作关系。产品采用先进的复配工艺,项目以仓储物流为核心业务模式。具体而言,我们将有机肥原料与大型化肥厂家的成品原料运输至公司标准化车间,根据科学配方进行精准复配。整个生产过程属于纯物理混合反应,具有三大环保优势:无烟囱排放、无污水产生、全封闭式生产线作业。”兴盛源公司总经理党莹介绍道。
在生产车间的发酵池旁,王甲录捧起一把深褐色的有机肥向记者介绍:“我们采用微生物发酵技术,30天即可实现秸秆完全腐熟,比自然分解效率提升3倍以上。成品有机质含量丰富,可完整保留秸秆中钾、磷等养分的缓释特性。”
据了解,在兴盛源公司的技术版图中,秸秆的归宿远不止于肥料:经标准化处理的秸秆包可作为优质食用菌基料,直供周边蘑菇种植基地,在暗室中培育出高品质双孢菇;在环保建材领域,可与高校产学研合作,研发具有防火防潮特性的秸秆复合板材,应用于乡村振兴民居建设项目;还可用于生物质燃料,热压成型的秸秆颗粒替代燃煤……
“我们从事秸秆综合利用,不仅是为了环保,更是为了改良土壤,坚守生态农业初心,助力乡村振兴,让每一寸耕地都能持续产出优质粮食。”王甲录说。
生态农业新图景:让每一根秸秆都有好“归宿”
秸秆的绿色转型离不开“全链条设计”。在丰仪镇高家村,一位农户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现在机收每亩40元,比过去省20元;交一包秸秆还有1.1元补贴,收割完直接数钱!”
这种便利源于兴盛源构建的“农企直通”网络。公司联合农机合作社调配10多台打捆机服务上万亩麦田,在11个村级收集点构建起回收网络,秸秆打捆与小麦收割同步完成,作业效率提升30%,彻底打通了从田间到车间的“最后一公里”。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支持秸秆综合利用”的政策春风,让更多技术落地生根。“这些被打包的秸秆,正以循环农业的方式焕发新生。”王甲录说。他的身后,满载秸秆包的货车驶向食用菌基地,车身上“大力开展秸秆综合利用维持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标语在阳光下格外醒目。
夕阳西下,兴盛源公司的打捆机仍在轰鸣。草捆堆成的金色小山旁,农户们清点着当日收益。这些曾令人头疼的秸秆,如今沿着不同的循环路径,或化为蘑菇基床上的基料,或成为牛栏里的饲料,或变作改良土壤的炭肥,在阡陌间写下一部“绿色经济学”。正如王甲录所言:“当每一根秸秆都找到归宿,农田的呼吸才能真正清澈起来。”